胃食道逆流的中醫療法      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 <96.6.3.台大景福舘演講內容>  


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主講人:顏聰明 醫師    


現任:    負責醫師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中華民國中醫癌症醫學會    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中華民國中醫兒科醫學會     


曾任:市         合約醫師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防治院   合約醫師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< >


    胃食道逆流疾病是西醫的疾病名稱,主要而明顯症狀為 , 胃酸逆流至食道或咽喉及胸口灼熱感。與中醫「胃氣上逆」所引起的症狀相似,在中醫古籍文獻的記載中,吐酸﹑胸痺、嘔吐、嘈雜、噫膈、梅核氣的論述為相關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< 歷代文獻記載 >


    《四明心法.吞酸》凡為吞酸盡屬肝木,曲直作酸也。朱丹溪:吞酸者,濕熱布積於肝,而出於肺胃之間。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《諸病源侯論》噫醋者,由上焦停飲,脾胃有宿冷。《雜證謨》吐酸吞酸等證,總由停積不化.........


   


    諸位醫家論點,可知其病因、病機包括外邪內襲、飲食停滯、情志不暢等因素,又再分寒、熱、虛、實之不同    ,分類證型頗多。總結其要點在火勝制金不能平木或肝失疏泄致使肝氣犯胃,皆可使胃失和降、胃氣上逆,進而產生胃食道逆流的臨床症狀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< >


      本病病位在食道和胃,屬中醫臟腑分類中「胃」的範圍。其病因除了胃腑自病外,脾與肝的病變亦會累及胃腑而發病。《素問.五藏別論》:所謂五臟者,藏精氣不瀉也,故滿而不能實;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也。所以然者,水穀入口,則胃實而腸虛,食下則腸實而胃虛;飲食入口,依賴消化道順行性的蠕動,江水穀輸送到胃、小腸、大腸最後化為糟粕由肛門排出,這是「胃主通降」的功能表現。


    葉天士在《臨證指南醫案》說:脾宜升則健,胃宜降則和”,明確指出脾臟對水穀精微的吸收、轉輸、布散;胃腑對水穀的順向運送及糟粕的排出,是消化系統維持正常運作的重要生理機轉。若脾氣虛弱,不能升清,則水穀精微的吸收、轉輸功能下降,必導致水穀積聚不化而產生濕、痰、飲等病理產物。


    故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說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;而任何因素影響胃的通降作用,一方面妨礙脾土的吸收功能,一方面則導致胃腑壅滯不通而氣逆成病。脾胃的受納消化功能,有賴肝的疏泄,使氣機調暢,以幫助脾升胃降的調協。若肝的疏泄功能異常,不但影響脾胃的升降協調而致病,也會影響膽汁生成、排泄,因而導致脾胃運化功能異常。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,是保持脾胃正常運化功能的重要條件,故《素問.寶命全形論》有︰土得木而達之說。


    《素問.五藏別論》:胃者,水穀之海”,以通為用,以降為順。降則和,不降則滯,反升為逆,故胃食道逆流症既為胃氣不降反逆之臨床表現。根據胃、脾、肝等臟腑之相互關係,本病之病因可以是單方面的,或是多種病因交感為病。


     常見病因包括:


 ().飲食不節,服藥不當。


 ().平素急躁易怒,或抑鬱寡歡,情志不舒。


 ().脾胃素虛,脾氣不足或胃陰虧損。


       一但上述病因導致氣滯、血瘀、濕阻、食積、痰結、火鬱之邪而產生中焦實滯;或因脾胃虛弱,傳化失司,升降失調,清濁相干,鬱滯內生,而產生虛滯,均可能造成鬱而不通,上犯食管,從而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< >      


﹙一﹚肝胃不和型


     胃脘作脹隱痛,嘈雜如飢,每因情志不暢而誘發或加重。胸中兩脅區脹痛,噯氣頻作,呃逆反酸,婦人可兼乳脹、月事不調,舌苔薄白,質淡紅,脈弦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------ 採用疏肝和胃法


      常用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湯加減,藥用柴胡、白芍、枳殼、香附、川楝子、鬱金、陳皮、旋覆花、代赭石等。


      若肝鬱化熱,症見劍凸下區或胸骨後正中區灼熱頻作,口乾苦,泛酸,咽乾,舌紅,脈弦數;宜加清泄鬱熱之品,方用加味逍遙散或化肝煎加減合左金丸。


(二)脾胃濕熱型


       病程纏綿,胃脘嘈雜隱痛,飢飽皆發,口苦粘膩,噁心納少,劍凸下區或胸骨後正中灼熱,灼痛陣陣,夜間入睡易醒,大便不調,舌苔黃膩、質紅,脈弦滑。


  ------採用芳香化濕、清熱通降之法。


        常用黃連、溫膽湯合藿朴夏苓湯加減:藥用藿香、佩蘭、蘇梗、陳皮、半夏、黃蓮、黃芩、蒼朮、厚朴、竹茹等。


        若兼食積加麥芽、山楂、萊服子;寒熱夾雜,可加適量吳茱萸;熱重於濕或濕重於熱,調整清熱藥合芳香化濕藥劑量。


﹙三﹚痰氣鬱阻型


      胸膈痞滿噯氣嘆息,吞咽如梗,咽管後灼熱疼痛,噯氣呃逆、嘔吐痰涎,咯吐痰涎或泛酸,舌苔白膩,脈弦滑。


------採用理氣開胸、化痰利咽法


      治療常用藥: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蘇梗、厚朴、鬱金、枳殼、貝母等,化熱者加黃芩、槴子。


﹙四﹚脾胃虛寒型


      此證多見於患本病較久者,胃脘陣陣糙嘈雜,隱隱作痛,食少作脹,泛吐清水、酸水,口淡,大便稀清,胃脘不適,面色少華,舌質淡紅,舌苔薄白,脈細弱。


    其治療,以氣虛為主者,宜益氣健脾,和胃降逆:選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。


    若病情轉至虛寒,可選用黃耆建中湯,寒盛加乾薑、肉桂、丁香。


    若有水飲內生者,可加乾薑、白朮 , 重用茯苓、澤瀉。


﹙五﹚胃陰不足型


       症見反酸反胃、噯氣呃逆、胃痛隱隱、似饑而不欲食、口噪咽乾、便少溲黃、舌紅苔少、脈細數。


 -------治宜養陰益胃、理氣降逆


 方用益胃湯或麥門冬湯加減,藥用太子蔘、黃精、麥冬、玉竹、石斛、白芍、枳殼等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<  >


     胃食道逆流症的治療原則 , 通降胃氣為主。胃氣通降,有助於阻止反流 , 減少逆流物對食道黏膜刺激 ,並結合病情與證情來辨證施治。


     本病早期以實證為主,多表現為肝胃不合、脾胃濕熱等證,治療以疏肝理氣促進食道、胃之蠕動,增加消化效率 , 以利排空;清熱去濕以減少胃酸、降低胃內異常發酵導致的壓力增加。


     病至中期,正氣漸傷,多呈虛實夾雜之痰氣鬱阻證,一方面有疾病早期實證之表現,一方面脾氣漸虛,濕痰內生而益增治療難度。故治療除利氣化 痰、開鬱通降,應酌加健脾益氣藥。


     疾病後期較重,以虛證為主,常表現脾胃虛寒、胃陰不足等證,以治療溫中健脾、和胃降逆,促進消化吸收減少水飲產生,並可增強胃食道括約肌之收縮力,減少胃內容物逆流;益胃養陰、理氣降逆、以促進胃、食道黏膜的抵抗力,減少逆流物對黏膜的損傷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〈臨床病例〉


          謝慧x 女士   出生:民國39 病歷號碼2948. 


        台北市中山區


病史:胃食道逆流10幾年了,本來有服用西藥,已經12年沒吃了。


自述:胃脹、矢氣、打嗝、納呆,大便滯下﹙排便不順﹚,便秘,很多年了,倦怠無力,不易入睡、多夢、易醒,很久了。


望診:面色蒼白,無澤,滿臉倦容。


舌診:舌尖紅點,薄白苔。


脈診:左--寸微出小弦長關沉細尺沉細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--寸微出小弦長關弦小尺小弦微數。


 整合診斷:雖然胃食道逆流,不見泛酸、反胃、噎膈現象,可見病情呈穩定狀態,但因已病久,所以 虛症明顯,又有睡眠問題,以至於虛中挾熱,故用和解之法,兼以溫中。


處方:柴胡疏肝湯6.0    生薑0.3     乙金1.0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加味逍遙散7.0    桔梗1.0      一日三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顏大夫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